何为道教素食?素食源于道教还是来自印度佛教?
诸天气荡荡,我道日兴隆!
平素关注,以备急用。江湖险恶,防病克邪。小编微信2697944967
作者:程道人
在营养过剩和食品安全问题齐发的今天,素食备受青睐,吃素已然成为一种健康的社会风尚,除道门中人外,从明星政要到普通百姓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并实践吃素。但是很多人对于道教素食并不太了解,以为吃素就是不吃肉,以为吃素是道教学自佛教,以为吃素等同于吃斋,一起来了解一下道门的素食内涵吧。
何为道教五荤三厌四不食?
道教五荤:道家以韭、薤、蒜、芸薹、胡荽为五荤,佛家以大蒜、小蒜、兴渠、慈葱、茖葱为五荤。
道教有三厌,分别是:天厌鸿雁,地厌狗,水厌乌龟。 这三种肉,是绝对不能吃的!
"四不食"即牛、狗、乌鱼、鸿雁不食。
道教的吃素是跟印度佛教学的吗?
大家都听过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在先秦时代祭祀是大事,那时华夏文化就开始要求祭祀者吃素,如《孟子》中就有:“斋戒沐浴,则可以祭天。”在当时重要的祭祀是必须斋戒的,斋戒内容是为了让祭祀者干净,夫妻房事不洁不能祭祀、斋戒者不能同房、要保持内心的虔诚和清净(心斋)、要沐浴保持身体的干净,不能吃肉也不能吃带有浓烈气味的蔬菜,一切都是为了干净。
斋戒的目的是为了人祭祀者从身心内外都清净,而肉被视为污秽之物,后世道教继承了这种看法,也继承了《大戴礼•易本命》称:“食气者神明而寿,不食者不死而神。”的看法出现了辟谷等修行方法。
后世道教继承了先秦的祭祀礼仪,只是道教管祭祀称为斋醮,在斋醮科仪前不论全真正一都有上述斋戒要求。
也就是说华夏文化自古就有吃素的传统,而且有斋醮科仪前不可吃肉的要求,这种要求远早于梁武帝以皇帝和佛教徒的身份下“断酒肉文”由此可见道教吃素非但不是和印度佛教学的,印度佛教完全吃素,也是来到中国才有的。
(根据印度原始佛教,释迦牟尼本身也是吃肉的:
《佛经》有记录。
根据《大般涅盘经》<第四诵品>记载
原文大意:
——佛陀80岁时,带领弟子到吠舍离城宣教,在南未罗国波伐城,佛陀一行住在锻工(铁匠)之子纯陀的庵罗林。因误食铁匠钝陀施舍的饮食“栴檀树菌茸”,导致食物中毒而不幸离世。
(原文叙述):
“世尊受锻工子纯陀食,时发重病,赤血迸出,剧痛濒死……”
从铁匠家出来,释迦牟尼开始猛烈地肚疼,紧接着就窜稀,他一遍遍地去厕所,把血都拉出来了。
学生们很恐慌,嚷着去城里找大夫。
释迦牟尼摆摆手,对阿难说:
“阿难,你把我身上这件袈裟脱下来,叠成四叠,铺在这棵树旁边。我太累了,想靠着树坐一会儿。”
阿难依言去做,释迦牟尼靠坐在树旁,喘得很厉害,样子非常痛苦。
休息了一会儿,释迦牟尼口渴,让阿难去给他打水喝。由于附近没有人家,阿难就去河里舀了一碗水。释迦牟尼接过碗,咕嘟咕嘟喝完,挣扎着站起来,和学生们继续向前走。
等大伙走到醯连尼耶瓦提河的岸边,释迦牟尼就再也走不动了,他躺倒在两棵娑罗双树的中间沉沉睡去,从此一眠不醒。
(佛吃了“蕈”?“栴檀树菌茸”” (野菇?据“觉音”解为 “野羊肉 ”。也有译作 “ 干野猪肉 ”。)
很少有人注意到,悉达多离世时,没有故作玄虚地盘腿“坐化”,而是像一位普通人一样,躺着离开人世。)
道教为什么主张吃素?
道教主张吃素,一:为了保护坏境,二:为了健康,三:长养慈悲心。不食肉是因为慈悲心,不忍伤害众生以充己口腹;不食葱蒜等是因为荤菜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,食用后口气恶臭,会助长淫欲,会影响他人。此外,经书有云:荤菜生食生嗔,熟食助淫。
《黄帝内经》曰:“天食人以五气,地食人以五味”。道教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,外界环境中地理、气候的变化,势必影响人体内的阴阳变化。要保持人体内的阴阳平衡,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。
道教先贤们发现人们食肉和过量饮酒会给自身带来心脑血管疾病、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诸多病症。而坚持素食几乎可以防止此类疾病的发生,并且对这类疾病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,况且豆类就有代替肉类的效果,豆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,其氨基酸含量在所有的素食中排名靠前,多吃豆类就能够为身体补充蛋白质,又能避免因通过肉类补充蛋白质时摄入过多的脂肪,更是美容减肥的佳品。
道教修炼重视性命双修,把凡人修道成真后称为神仙。《黄庭经》曰;“淡然无味天人粮”,同时,道教有讲究“济生济死,普度一切”的精神,认为世上的生灵,都是天地所赋予的,飞禽走兽、花草树木,不论大小多少,都是一个生命,修道之人应该有恻隐之心,对其加以爱护怜悯并珍惜,不应有所杀伤,按照这种思想道教的饮食应当是“淡然无味”且以不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为原则。《太上感应篇》云:积德累功,慈心于物;忠孝友悌,正己化人;昆虫草木,犹不可伤。
道教提倡素食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是,在道教的相关戒律中有明文规定,如《老君说一百八十戒》曰:“不得杀伤一切物命,不得渔猎伤煞众生,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之物,以及不得妄上树破卵”等,上天有好生恶杀之德,天地孕育万物,喜其生而恶其死,道教弟子要体察天地之心,以杀生为戒,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倡素食。
仙 道 贵 生 无 量 度 人
道教是一个重生、乐生的宗教,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,如同人类一样。它们一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,而因为人类的贪婪,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,残杀了它们的躯体,从而造下了无边的孽障、坏了慈悲之心。
食素,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。如“勿食蛇兽等肉,食则令人折算寿,神气不安,慎勿杀生”。“仙道记十败,七为勿食一切肉。
以 素 养 寿
素食完全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,并能预防疾病。
人类所食用的谷类食物,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、膳食纤维及维生素,基本能满足能量的需求。从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物质来看,谷类供应的碳水化合物是肉类不能代替的。
至于脂防及蛋白质这二种营养物质的最佳来源仍是植物类,如脂肪的最佳食物为橄榄油,向日葵子等;另外,食肉者生病的机会是素食者的两倍。
从中医观点来看,蔬菜有健脾开胃之功,可助脾消化,促进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;蔬菜还有疏通血脉的作用,所以对于动脉硬化、高血压患者尤其适宜,也是现代防癌的佳品。故“蔬食弊足以养性命,岂待酒肉罗绮后为生哉?”
已羽化升天的李诚玉道长在饮食上以淡食蔬菜为主,她认为“饮食莫嫌滋味淡,淡中滋味长,”淡食会使人胸清心明,神旺体健。最终享寿118岁,是建国以来第一位坐化而逝的道人。
事实证明,经常食素的人对身体是百益而无一害的。道教注重养生,认为人的寿命长短,由自己决定,通过食素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。
道教为什么初一十五吃素?
道教的朔望斋戒,在今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的支持。按照潮汐理论,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力主要是施加于地球上的水体中的,它往往是通过海洋潮汐的定期涨落体现出来。人体的水分占了身体的 80% 以上,而且,人体血液中的盐分浓度也与海洋中盐分的浓度几乎是一样的。因此,每当朔望日(即农历初一、十五日),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,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「潮汐」也达到了最大值。
这时候,人的血气要么最盛要么最衰,总之,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。国外有研究发现:每当十五月圆之日,人们的情绪普遍会比平日更易激动,社会的犯罪率会陡增,车祸的发生率也大大高于平日;而到了初一新月之日,人们的情绪则普遍比平日更低落,抑郁症患者会增多,自杀率也会增加,一些有精神性疾病的人会比平日更难于自我控制。
从这个角度来看初一、十五的斋戒,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那些古代的高道大德,会说这时候吃素斋戒有更大的功德。而道观里选择这个日子吃素,的确也是因为人们在月亮潮汐最大值的影响下,最容易犯戒!
修道之人一定要吃素吗?
其实,我们没有这个必要把食素与学道联系起来,特别是在家居士,就更没有这个必要了。要知道我们道教是提倡素食,是因为道徒修持的“三皈五戒”即:一不得杀生;二不得荤酒;三不得妄言绮语;四不得偷盗;五不得淫邪。荤酒使人乱性,杀戮使人心发狂,从而断了善的根本。
道教倡导素食,因为它是向善的开端,但是不勉强每位在家居士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必须食素。
家里做什么菜,就吃什么,不要提出过份的要求想吃点什么、不吃什么。然后慢慢地告诉家人,希望不要买活的动物回来宰杀,这样逐渐地通过自我的影响,给家人培养了慈悲心。
在吃的时候,不要以贪心去吃这餐饭,没有贪心,你是以无记心去吃的,你的慈悲心才不致于受到伤害。如果说生贪婪之心,这就是恶业了。等到家里人都认同你了,他们都知道你现在学道了,更爱他们,更关心他们了,你的言行他们都愿接爱,再与家人商议可否吃素或者可否每月初一、十五吃素?慢慢地,大家也就容易接受了。
食 素 是 表,心 善 是 根
吃素只是一种外表,最重要的是心正。有人是诚心诚意地奉神吃素,但是在他们看来,食荤者是魔,是在造孽,于是萌生了鄙视、嫉妒的心态,从而犯下了道教的三毒“贪、嗔、痴”,生了嫉妒心,种下了无边的苦海。
我们不是为吃素而吃素,信仰也不是为吃素而存在。学道是一种教化,更是一种自我改变和自我救赎,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。
吃素只是一种行径,培养了慈悲心,泯灭了杀戮。直候三千功满,八百行圆,方是学道之根本也。
道经说:“千善万善,不戒杀生不为真善。”我们通过食素给自己带来了健康的体魄,同时又培养了功德无量的慈悲之心。
吃素和吃斋有什么区别?
吃斋不同于吃素,普通吃素,指不吃肉类,宗教吃素是不吃荤、腥,不仅不吃肉,五辛也不能吃,即:葱,洋葱,蒜,大蒜,韭等有刺激味的蔬菜也不吃,吃斋,还包括过午不食,即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饭了。
过午时,对于现代的时间来说差不多应该是下午两点钟了,也有的人认为中午的时间应该为十二点整或者午时一点,这也有一定的道理。
吃斋就是在过了午时之后,一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天亮之前不吃东西。天亮的定义是以不用照明的前提下,能看见掌纹为准。这期间可以喝水等流体(浆水)。
延伸阅读:
印度佛教之"仙"与中华道教之"仙",有天壤之别!
作者:佛不是道
首先必须明确,印度佛教的所谓“天人道”,实际是印度佛教抄袭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宇宙观而衍生出的一个概念,印度民族构思的无论是“天”还是“佛”“神”都是插在大海里的须弥山山坡上的“国土”或“地域”,根本就不是“天”,这类“地域”的生物,“阿修罗”也好,“梵天”也好,“佛”也好,都是地上山坡上的低级生物而已,和中华道教的“天”(苍穹中或另类时空)不是一个概念。
另外,印度佛教构思的所谓“六道”,是吸收印度婆罗门教的“三道轮回”而扩充出来的概念,这些生物全部在地上轮回而已,只不过有些在地上,有些在插在大海里的须弥山山坡上,有些在地坑里,总之,都在地上。所以,道家的仙圣,没有必要也不屑于“脱离”印度佛教构思的“六道轮回”!因为“六道轮回”是一种地上低级生物的“迁徙”而已,他们从来没有上过真正的“天”!
印度佛教的佛经里为什么有“仙”?那是印度佛教传来中国时,有意无意将婆罗门教或耆那教的修行者,用中国的“仙”字来代替,以达到混淆或贬辱道家的目的。这些印度“仙”绝不是中华传统文化定义的“仙”,他们和印度佛一样,都是以“涅槃”或“轮回”到更高级的“国度”(须弥山上的所谓“天”)去享受为修行目的,这种印度佛或印度“仙”的修行目的,就好比是从更差的国度“逃离”到更好一些的“国度”生活一样,本质上都是凡人境界,和中华仙不是一个概念!借用陈撄宁的话来说:说它是“天”,实在是“地”!
一些中国的佛教徒经常说“道家是佛教所说的“外道”,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,不能脱离生死轮回”,这是一个天大的谬误!这种话他们说得很顺口,然而说这话的人显然并不理解“仙”的概念,只是将中国所说的仙,与古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师傅——被佛教污蔑为“外道”的婆罗门教或耆那教观念里的“诸天”(实际是“诸地”)混淆起来。
一 . 仙不等于古印度任何宗教,包括耆那教、佛教、婆罗门教,这点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。古印度的耆那教、佛教、婆罗门教,这些外道修士大多所求的不过死后生“天”——注意,死后生“天”是弃人身而得“天身”实际是山坡上的另外的“国度”,哪里是什么“天”?更值得注意的是,死后生“天”,依靠的是业力福报,而中国修道成仙乃是自力成就,只讲功夫,和印度佛教将奴隶社会的“道德”(善业)捆绑在一起大大不同!两者天差地别。这一点,陈撄宁早就注意到了。然后,翻译佛经的古代被印度洗脑的人,为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,将印度耆那教、佛教、婆罗门教的“修行人”翻译为“仙人”,却不想误导了大批不知变通读死书的愚人,将道家仙人与印度修死之人混淆在一起,实在可叹。
二. 仙不等于“印度诸天”。印度佛教的六道:神道(天与阿修罗)、人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,本来就是把婆罗门教的三道拿过来后,把婆罗门教的“神”放进去作为“轮回”对象,扩充到六道。并且这所谓六道,实际全部在地上,佛实际也在插在大海里的须弥山山顶,也还在地上。因此,“印度诸天”与所谓佛,更与神道无关。道教咒语,役使神道乃是常事,却并不敢烦劳仙人,也正是这个道理。虽然有些僧人说“仙家终落空亡”,此语实际是指释迦牟尼等修死之人,最终不过是一场空。
三 . 同样的,道教的“龙”与佛教的“龙”也是不同的两个概念,道教的“龙”是最高级别的神兽,而原始佛教特别是古代印度的“龙”,其实就是“蛇”,佛教传入中国后,佛教的“龙”才开始中国化并混淆为中国龙。总之,佛教和道教的许多概念,虽然文字相同,其实含义完全不同,这是我们务必搞清楚的,不能人云亦云,以免自误误人。至于龙,就不提了,像郭沫若把phoneix定位成凤凰的事迹,实际是个大笑话.说句实话,依据这种翻译逻辑,我们可以称呼火鸡为鸾鸟了.
(延伸阅读:佛教系列文章精选)
至于道教的仙人果位的问题,应该看看太平经,一般道教宗教方面的仙人地位分级,都不出太平经的范围.
道教仙人的境界,地位,有以境界分的,比如太清九仙,上清九真,玉清九圣.
有以官位分的,比如太上,帝君,神王,仙王,真人道士等等
有以修行层次分的,比如天地人鬼水仙
有以修行方法分的,比如洞房,黄庭,消魔,等等
可怕的佛教之师——涅槃术的真面目
供稿:佛不是道
印度有一个古老宗教,是印度佛教的“尊师”。印度佛教的很多所谓“修行方法”和怪异说法,都来自这个古老宗教——耆那教!
首先是印度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——涅槃术,就是来自耆那教。
佛教的过午不食,就是来自耆那教;还有所谓释迦牟尼苦行饿肚子差点死去,后来接受了牧羊女的羊奶活过来的说法,就是搞的耆那教那一套慢性自杀术——绝食;耆那教的所谓涅槃,说穿了就是静坐绝食,寻求新的“重生”,也就是投胎到须弥山上的“天界”去享受。这些都被佛教改编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佛家所谓过午不食并不是什么养生法,而是印度释迦牟尼从“六师”、婆罗门教、耆那教那里学到的“苦行解脱”术,因为当时这些修涅槃的印度人认为,苦行能获得解脱,苦行包括饿肚子(过午不食的由来)、投井、学狗吃人粪等,当时释迦牟尼饿得差点死了,后来喝了牧羊女的羊奶才恢复了气息,所以他另辟蹊径,就转说并非苦行能解脱,而是禅定可以解脱。比佛教更早的耆那教祖师,有专门的饿肚子慢性自杀术(西方哲人判语),临死之前一直不吃东西,最后涅槃而死。
因此,绝对不可以将医道两家的辟谷与佛教的饿肚子混为一谈!!!
耆那教庙
耆那教是印度最早的传统宗教之一,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,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。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禁欲,就是来自耆那教。当然,耆那教也好,佛教也好,禁欲的目的不是为了养生,而是为了所谓灵魂不染,从而速速灭亡后,在死亡时能够投生到所谓的须弥山上的“天”(和中国的天不同)界去享受。
耆那教也属于教主崇拜,崇拜所谓24祖,24祖衣不附体,又被教徒尊称为所谓“大雄”。所以,耆那教的徒弟——印度佛教,也搞教主崇拜;并且也把教主尊为所谓“大雄”,还把寺庙中拜佛(印度死鬼)的地方称为所谓“大雄宝殿”。
耆那教教徒
耆那教是一个比印度佛教还要古老的宗教,其基本教义是灵魂转世,投胎到“天界”(实际是地上,印度人设想须弥山插在大海中,须弥山依海拔高低有不同的地域国度,有36个这种美好地方,传来中国后,这类地域国度竟然被翻译为“天”!并且故意混淆黑白,说道教的“天”只是其中的一个,很低级。中国化的印度佛教徒据此得意洋洋,以为佛教的“天”非常不得了,佛奴金庸还写过所谓“天龙八部”,乱说什么“天人五衰”,意思是天人也会衰老和死亡。)。这些观点都被后来成立的佛教改编,比如投胎转世,被佛教改编成六道轮回,只有佛不用投胎转世,死后直接上到无色天中永远做鬼王。
虔诚的耆那教徒为让印度不再屠杀牛而禁食直到死亡。
绝食是耆那教也有极具争议的一面,那就是认为绝食至死可加快转世投胎。
绝食之举被称为“印式安乐死”。耆那教涅槃术被西方有识之士痛斥为——慢性自杀术!